我們該是工人還是發想者? Workers or Thinkers?

今天上了一堂管理相關的課程,在講師講到行人生財研總資管,講到如何提升部屬的效率的時候,我想的卻是這樣的管理方式適不適合一個軟體公司?更精確的來說,適不適合一個需要一些新思維來造成突破性發展的公司?

依我來看,人才應該要分為兩種,工人(worker)以及發想者(thinker)

要成為一個好的工人,你要學會如何有效的使用既有的工具,並創造最大的產出。你的好壞完全取決於產出的多寡,穩定的品質。而要成為一個好的發想者,著重的卻是在改變既有的工作流程,以建立突破性的產出,或是改革性的產品。

工人看的是準點率、完成度,通常達到目標會給他們獎勵,重複著近乎機械式的動作,製造出一個又一個產物。發想者看的是思考聯通事物的能力,永遠需要跳脫現在的框架去想出改善的方法,而這些方法沒有一定的專業基礎是沒辦法做到的。

工人主產出,發想者主改善。本身其實沒有優劣之分,但以進入門檻來看,發想者明顯的需要工人的能力再加上更多的技能。如果以公司來比喻的話,鴻海是工人,蘋果是發想者。

軟體業其實是個有趣的行業,因為寫程式本身就是一個極端要求邏輯思維的工作,因此任何一位合格的程式設計師都具有一定水平的邏輯能力,這代表著只要再進一步去訓練,就有可能為成一個好的發想者。那麼既然有了那麼多潛在的發想者,如果只是專注於做著工人該做的事情,好像就有點浪費了,印度跟大陸有一批員工很便宜的~

當然,從管理的角度來看,公司的目標就是賺錢,因此我們還是需要基本的工人來提供穩定的收入。只是說,在三餐溫飽的狀態下總會起淫慾,阿不是啦,是會開始思考如何把事情做的更快更好,而這樣的一個流程,以傳統的管理學來做基本上是沒有什麼幫助。首先,會思考要改善這件事情本身就需要對工作有強烈的熱情及動力;再者,發想有可能有結果,也有可能什麼都沒有,但總會留下一些思考的蛛絲馬跡。也因此管理方式也有著根本上的不同,問題就在於,如果同時是工人又是發想者,到底要怎麼管理?

我不討厭KPI、專案管理這類方法,但畢竟這些都是給一些固定流程,可以量化的工作使用的;如果講到創新,我想應該要有更有彈性的管理方式,也許是像3M的自由時間,也許是更多的腦力激盪,也許是更多的經驗分享,但很重要的一點,確認員工對他們工作是有熱情的,並且能從中得到成就感。

其實現在這個時代,無論是產品本身還是流程、甚至管理的方式,都漸漸的變成以人為中心,考量到人的情緒及觀感才有可能成功。而既然需要以人為中心,那麼在過程中自身的投入程度,相形之下就顯得很重要了,畢竟有沒有心,很容易就能感受得出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