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上,發展一個故事跟使用者體驗有著相似的元素-規劃、研究及內容創建。且故事不僅僅只適用於使用者,在內部溝通協調的時候更是一個非常好的工具,讓成員對於這共同的目標有著相同的理解。
有看過一個網站的SA/SD文件的人,應該能理解如果要從SA/SD文件中看出一個網站的核心架構/價值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情。SA/SD文件的存在有其必要,但如果能夠有一個完整的故事來讓所有成員了解他們所在做的產品是什麼,對於最終的使用者體驗及產品的情感傳遞會有更大的幫助。以下描述一些說故事在UX下的用途及其優勢。
p.box {
width: 300px;
border: solid 1px blue;
padding: 20px;
}
p.box:before {
content: "before";
border: solid 1px blue;
padding: 2px;
margin: 0 10px 0 0;
}
<div class="box">原始元素</div>
而出來的結果會是這樣:原始元素
有注意到其實before產生出來的元素,還是被包在<p>中間嗎?也因此你會看到box這個class的背景屬性一樣套用到:before元素之內。他們仍然都是屬於同一個元素,只是產生在元素內的最前方/最後方。這些產生出來的元素一樣可以套用各式各樣的CSS。
p:before {
content: url(image.jpg);
}
a:after {
content: attr(href);
}
PS: attr(href)是取得選取元素的href屬性,在本例就是取得a的href屬性,詳細用法可以見此。<link href="shetland.css" media="screen and (max-device-width: 480px)"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link>
在這,除了原本的CSS引入語法之外,我們增加了一個判斷屬性media,並且在media裡面判斷:media type要等於screen、以及裝置最大寬度為480px。換句話說,如果你用iphone4看該網頁,shetland.css就會被引入,但如果用一般1024*768的螢幕去看,這個CSS就不會被引入。@media screen and (max-device-width: 480px) {
.column {
float: none;
}
}
同樣的效果,如果只是少數class需要針對不同環境作設定也可以這樣做。 至於Media Queries還有什麼其他特別的功能(比如說取得裝置的orientation),可以參考註一。<link rel="stylesheet" media="only screen and (-webkit-min-device-pixel-ratio: 2)" type="text/css" href="iphone4.css" />
<link rel="stylesheet" media="all and (orientation:portrait)" href="portrait.css" />
<link rel=""stylesheet" media="all and (orientation:landscape)" href="landscape.css" />